(一)识记
1、角色的概念
2、角色期待
3、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4、教师的人格特征
5、教师的行为特征
6、教师期望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
7、专家型教师
8、心理健康。
(二)理解
1、教师角色期待的形成
2、教师职业成长的过程
3、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比较
4、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5、教师的压力与应对
6、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干预。
(三)应用
(1)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如何促进教师的成长?
(2)如何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第三部分 教育政策法规
一、教育政策法规基础知识
(一)识记
1.教育政策、教育法规的概念。
2.我国教育政策、法规的体系、类型、结构及特征。
3.教育法律规范、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律适用、教育行政执法、教育法律责任、教育法律救济等教育法学基本概念。
(二)理解
1.教育政策、法规在国家政策、法规体系中的地位;教育政策、法规的功能。
2.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价、调控与教育法规的制定、执行(适用)、监督等过程程序。
3.有关教育法律规范、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律适用、教育行政执法、教育司法、教育法律责任、教育法律救济等教育法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三)运用
1.能够辩析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联系与区别。
2.能够运用教育政策、教育法规(或教育法学)基本理论分析小学教育中的政策、法律问题案例。
二、现行主要的教育政策及重要规定
(一)识记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教育政策文献的名称、颁布时间及其与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政策规定。
(二)理解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教育政策文献的基本精神和它们对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意义。
(三)运用
能够运用上述教育政策文献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其有关的政策规定,分析小学教育中的政策问题案例。
三、现行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及重要规定
(一)识记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关教育的主要条款;
2.我国现行教育法律的的名称、颁布与开始施行的时间。
3.我国教育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关于教育方针、教育(办学)基本原则、公民受教育权、教育基本制度、学校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法律责任等方面的重要法律规定。
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教育单行(专门)法律关于义务教育的制度、方针、领导与管理体制、实施主体与职责、学生、学校、教育教学、经费保障与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资格和任用、培养和培训、考核、待遇、奖励及法律责任等方面的重要法律规定。
5.《教师资格条例》关于教师资格的获得条件和撤销、丧失法定情形等规定。
(二)理解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性质、地位和意义。
2.《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教育法律的相关内容及法律规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教育相关法律的主要内容及其有关规定。
4.《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禁止使用童工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教育行政法规的主要内容及其有关小学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规定。
4.《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的暂行规定》、《小学德育纲要》、《小学管理规程》、《中小学德育规程》、《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以及《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试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规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浙江省中小学学生人身安全事故预防与处理办法》等教育规章和教育规范性文件的主要内容及其有关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规定。
(三)运用
1.能够识别不同的教育法规类型: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部门教育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等。
2.能够运用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及有关法律规定,判别现实中的教育违法现象,分析教育违法问题。
四、“依法执教”、预防常见违法行为(侵权)等方面的知识内容
(一)识记
“依法执教”的涵义和依法执教的标准(或要求)。
(二)理解
1.依法执教的意义。
2.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主要类型(侵犯学生受教育权、人格权、隐私权、生命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肖像权、名誉权、财产权、著作权以及性侵害和不作为违法侵权)及表现特征
3.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主要法律责任。
4.预防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必要措施。
(三)运用
能够按照“依法执教”标准(或要求),进行案例分析,判别现实中的教师违法现象和侵权行为,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并能提出必要的预防措施。。
Ⅳ.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限定用时150分钟。
二、试题类型及分值分配
(一)选择题(15题,每题2分,共30分)
(二)名词解释(4题,每题4分,共16分)
(三)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
(四)论述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
(五)材料分析题(1题,每题15分,共14分)
Ⅴ.试题样例
一、选择题(在被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论演说家的教育
2.“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种现象是:
A.感觉适应 B. 感觉对比 C.感觉后效 D. 感觉的相互作用
3.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 华生 B. 桑代克 C. 苛勒 D. 勒温
二、名词解释
1.师生关系
2.前摄抑制
3.学生权利
三、简述题
1.依据《教育法》和《教师法》,简述我国教师具有的基本权利。
2.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3.知识的类别。
四、论述题
1.论述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的基本观点及其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2.根据实例说明如何防止教师的违法行为?
3.如何保持教师的心理健康?
五、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1. 您认为学生成长的条件有哪些?
2. 学生成长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3. 你如何理解学生成长的动力?
必须承受的痛苦
鲍勃三岁半的女儿扁桃体炎,医生开了十针青霉素,一天两针。头两天时妻子带她去打针,女儿哭,妻子也垂泪。第三天妻子实在受不了,死活不去了,把担子卸给了鲍勃。
鲍勃把药和注射单揣进了兜里,对坐在床上翻图画书的女儿说:“乖,咱们去打针。”
女儿可怜巴巴地望着鲍勃,沙哑地说:“爸,打针很疼。”
鲍勃坐下来说:“疼也得打呀,要不你的病好不了,上不了幼儿园,爸爸妈妈也上不成班,得在家看着你。不上班就没有钱,怎么给你买玩具和好吃的?”
“那我以后不要玩具和好吃的还不行吗?”
鲍勃停下来,给她时间思考。鲍勃想小孩也有足够的做出正确分析判断的能力,只要把道理讲清楚。
女儿想了片刻,终于无可奈何地张开双臂叫鲍勃抱,说道:“爸爸,咱们去吧。”
打针时她又哭了,不过不厉害,针没拔出来已哭完了。
下午又去打针时,鲍勃抱着她慢慢往医院走,鲍勃对她说:“乖,不是爸爸不疼你,可人活着就有很多事,很多痛苦,只能自己去承受,谁也替不了你。”
女儿似乎懂了,因为鲍勃感到她的小脸好像刚毅起来。
这一针,她没哭,嘴唇哆嗦着,却一滴眼泪也没掉。
第四天上午八点,鲍勃刚要开口,女儿拿着注射单和药站在鲍勃面前,说:“爸爸,咱们去打针!”
鲍勃抱起她,紧紧地搂在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