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德谟克里特
【答案】B。解析:论辩是苏格拉底的教学风格。
16.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 )。
A.德育意义
B.德育内容
C.德育目标
D.德育任务
【答案】C。解析:德育目标不仅决定德育内容、形式和方法,还制约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1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的三个特征是( )。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答案】D。解析:由义务教育的特征可知。
18.关于团体心理辅导的论述,错误的是( )。
A.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细分为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
B.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效率高,是适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
C.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适合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活动的主持者应受过相应的训练
D.团体辅导是一种一对多的心理辅导方式
【答案】C。解析:团体心理辅导不只适合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
19.在教学的要求、内容上的“一刀切”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C。解析:通过对教育理论的了解可知,在教学的要求、内容上的“一刀切”严重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20.对教育结构的变化具有制约作用的是( )。
A.专业结构
B.学科结构
C.科技结构
D.生产力水平
【答案】D。解析: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发生新变化。
二、辨析题
1.一方面,教育与社会其他因素的关系密切;另一方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答案】正确。解析: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关系密切,而且教育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
2.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答案】正确。解析:这一理论体现在教育上就是因材施教原则。
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答案】错误。解析:(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而不是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不能夸大教育的作用。(2)认为“人的发展是由教育决定的”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生理基础、没有环境的配合,没有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育发挥主导促进作用是不可能的。
4.处罚法能消除不良行为,强化法能培养新的适应行为。因此,两者结合使用会更有效。
【答案】正确。解析:两种方法的作用不同,在消除不良行为的时候应该同时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所以两者结合效果会更好。
三、简答题
1.简述课程设计的意义和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
(1)产生新的课程方案。(2)对现有课程进行修改和重新组织。(3)合目的性。(4)合科学性。(5)合发展性。
2.简述促进知识概括的主要方法。
【参考答案】
有效地促进知识概括的主要方法有: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概括的目的在于区分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抽取事物的本质要素,抛弃事物的非本质要素。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概括时,不仅要注意抽取本质的一面,也要注意抛弃非本质的一面。为此,必须配合使用概念或规则的正例和反例。
(2)提供变式。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的加工改造而完成,感性知识的获得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教学实际中,要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识,必须注意变式的正确运用。
(3)科学地进行比较。概括过程即思维过程,也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因此,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以及本质与非本质的比较过程,对于知识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地概括。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地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尽量避免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记忆或背诵。
3.简述动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参考答案】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准确地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象,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一般来讲,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动觉训练,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清晰性,充分发挥动觉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4.教科书编写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参考答案】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有: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一些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