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教师招聘网
首页 浙江教师 福建教师 江苏教师 广东教师 江西教师 安徽教师 北京教师 上海教师 天津教师 湖南教师 湖北教师 河南教师
河北教师 海南教师 重庆教师 贵州教师 辽宁教师 吉林教师 山西教师 广西教师 云南教师 陕西教师 甘肃教师 青海教师 四川教师
山东教师 内蒙古教师 黑龙江教师 宁夏教师 新疆教师 西藏教师 教师面试 说课稿 考试大纲 教师招聘试题 特岗教师 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大纲
杭州教师  广州教师  长沙教师  南京教师  福州教师  南昌教师  教师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大纲  政治资料  地理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招聘试题 >> 语文教师招聘试题 >> 内容

古代诗歌鉴赏及其相关文史知识点梳理提要(2)

时间:2011-7-1 15:49:51 点击:

  核心提示:一.诗歌分类   按表达方式,诗歌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赠别诗、悼亡诗、爱情诗等。   叙事诗——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如《石壕吏》《卖碳翁》《...

 (四)抓住意象特征领悟意境:

  ㈠注意不同景物色彩所象征的情感特征。

  ㈡借助物象分清作者情感,

  【部分常见意象所寄寓的情感】

  思乡类:

  孤灯、孤云——孤苦的思乡、思亲情、游子情,或孤独、失落的感觉。

  飞镜、明月——望月怀远、思乡、思亲情,别离思聚;或发怀古之幽思。

  落日——故人情。   日暮——思乡。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鸿雁、雁书、雁足、鱼雁、双鲤、鲤鱼、鲤素——传递书信,信、音讯。

  尺素:、札、书札——信。

  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

  浮云、孤雁、飞蓬、孤蓬、归蓬落帆、断鸿、——:孤寂的游子。

  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

  戍鼓、雁声——离别、思念之悲凉。

  玉关情、羌管——思念征人远戍或征人思归。

  战争类:

  投笔——弃文从武。

  长城——守边的将士。

  朔马、胡马、楼兰——:边境之敌。

  胡霜——边地。  撞金——止行阵。 鸣鼓——进军。

  边声、角起、角声——军中号角吹响。   戎旌——军旗。

  千嶂、孤城——边塞之荒凉

  山水田园诗类:

  闲云、野鹤——隐居之闲适、怡然自得。

  其他类: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武陵人——桃花源

  旧家燕子——物是人非的伤感。

  庄生梦蝶——美好而虚幻。

  红豆———爱情或相思。

  比翼、比目、双栖——夫妻恩爱。

  杜康———酒。

  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

  商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五柳——隐者

  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

  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 老年

  牧童——淡泊,田园生活

  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青云——高的地位

  青紫——高官显爵

  丁香——愁心或情结

  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

  蝉鸣——悲秋

  青天——清官

  落花——:伤春

  落叶——:秋天

  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有时也有思乡之意。如日暮乡关何处是

  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

  (梅雨:悠悠愁绪)

  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出山——首次当官隐居后又出任官职。

4.注意季节、节日中的意象所寄寓的情感。

  春日——喜庆、美好、希望。

  【借助的物象】

  青山、霞、春色、春光、春阳、春昼、春风、东风、晴云、烟笼、麦雨、好雨、春雨、春流、绿波、兰溪、鹅湖、新燕、早燕、飞燕、喜鹊、鹊声、鸳鸯、新莺、娇莺、杜鹃、黄鹂、黄鸟、黄蜂、粉蝶、戏蝶、白鸥、白鹭、芭蕉、草色、绿锦、浮萍、杨花、梅花、海棠、兰花、菜花、绿葵、芍药、蔷薇、山榴、梨花、杏花、红杏、梅杏、点红、桃花、桃红、柳絮、柳花、暗翠、绿翠、翠柳、翠微、晴翠、垂杨、花树、暖树、红树、芳树、鞭笋等。

  也有以乐景反衬悲情的,如伤春诗、怀人诗。

  夏日——青春、热烈,畅抒情怀。

  【借助的物象】

  子规、蚕桑、蛙声、鸣蛙、蜻蜓、黄梅、梅子、雨蓑、琵琶、种瓜、菜花、芙蓉、小荷、莲花、莲叶、荷叶、荷香、藕花、榴花、榴红、早菱、初莲、白鹭、鸣蝉、萤火、浓荫、稻畦等。

      秋日——多表凄清、悲苦、乡思之情。

  【常用词语】

  愁、孤、残、寂、冷、凉、凄、苦、清、黄等。

  【借助的物象

  秋夕、秋夜、秋水、秋风、秋雨、秋霜、秋月、秋兰、秋叶、木叶、霜叶、落叶、黄叶、落木、落霞、残霞、孤烟、芦花、残阳、夕阳、落日、桐叶、梧桐、衰草、寒山、夕岚、飞霜、霜天、霜晴、霜气、霜月、冷月、冷露、冷桂、冷松、婵娟、月斜、月落、半月、寒星、寒塘、寒蝉、寒雁、寒鸿、塞鸿、鸿声、凉雁、北雁、去雁、孤雁、雁阵、燕去、虫吟、蟋蟀、乌啼、采菊、菊花、菊黄、黄花、荞麦、西风、枫林、江枫、清笳、渔火等。

      冬日——傲寒、狩猎、艰难、旅景、艰难、咏雪。

  【借助的物象】

  冬雪、江雪、琼枝、飞花、天寒、风雪、风霜、草尽、沙雪等。

  注意借代修辞格所常用的景物套路”——古人状物抒情常用的一些较为固定的代称。如:

  【战争、战乱】烽火、硝烟、狼烟、干戈、天狼、兵锋。

  【书信】鸿雁、鲤鱼、青鸟、青鸾、尺素、锦书、函、笺、简、札、书札、尺牍。
 
  【船】扁舟、兰舟、画舫、樯、帆、棹、橹、楫。

  【马、车马】平聪、玉鞭、玉勒、征辔、鞭、雕鞍、鞍。

  【太阳】羲和、东曦、金鸟、金盆。

  【月亮】蟾蜍、蟾宫、蟾、玉兔、素娥、姮娥、嫦娥、婵娟、银阕、珠宫、银盆、玉轮、冰轮、玉环、玉盘、清辉、桂树、桂花。

  【时光】鸟、兔、漏、鉴

  表节日的词:

  元日——正月初一,喜庆之日。  寒食、清明、重阳——登高怀远。

  (五)揣摩诗眼,注意诗中用字。

  诗眼,即点睛之笔,着此一笔,境界全出。

  ——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信息,能引起人无限联想。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字令人想象到枝头蝶飞蜂舞,鸟争鸣,花争艳,人欢笑的景象。

  1.多是动词,有时是形容词

  2.或形容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活用之词不但具有原有词语所具有的色彩、情状或具体形象,而且有了动感。

  3.动词的使动用法 或形容词或名词活用使动用法——言简意赅。(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即诗眼)

  4.巧用虚词,有时虚词也传神主要是转折连词或语气副词。(如:无端偏向别时圆字)

  5.平字见奇,常字见新。(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状鱼儿之乐。状燕儿之轻盈,两字皆诗眼)

  6.注意诗中与标题相照应的词

  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其中一枝相呼应。

  又如: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唐人钱珝《未展芭蕉》)

  诗中未展芭蕉”——“冷烛”——“绿蜡相照应,说明把未展芭蕉比作不冒烟的绿烛;未展芭蕉”——“书札”——“芳心相照应,”——“未展”——“相照应。说明把未展芭蕉叶比作卷起的书札书札包藏的是因为害怕什么羞于展开心曲的芳心。即书札里表露的是一个正在暗恋中的姑娘的心意。

  7.多用具体名词,塑造具体形象,或使多个意象并列入句,组成生活画面(如枯藤、老树、昏鸦)。

 (六)分析写作方法

  ㈠情感表达方式

  1. 直抒胸臆

  2. 借物咏怀(借物喻人言志)

  3. 借事抒情

  4. 借景抒情

  5. 情景交融

  ㈡修辞手法

  1.修辞格

  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言简意赅、含蓄,以古人自况,借古讽今(以诗歌形式写时事评论),告诫世人或统治者……的历史教训,寄托……的理想和情怀(书怀咏志)。构成超现实的……艺术境界,寄托诗人的……理想和情怀。

  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

  语意双关

  对比

  矛盾的对比,揭示和强化(如心忧炭贱愿天寒”“近乡情更怯),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对生活、社会的思考,或批判了……社会现象。

  其他对比:

  形-色-态、明-暗、浓-淡 、虚-实、冷色调-暖色调-热色调、动-静、点-线-面、曲-直、忧-乐、无声-有声、忆昔-伤今、美-丑、贫-富 、善-恶 、纵-横、今是-昨非、物是-人非、现实-梦境 ……

  作用: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例:明代杨慎曾批评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相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但若作此修改,虽然实景俱在,却使诗境全无。因为前两句千里虚写,其余景物实写,实中有虚,使得实景清而空景现,描绘了广袤美丽的江南春景图,意境开阔,若千里改作十里,则无此表达效果。

  同样的,后两句中南朝四百八十”“风雨也是虚写,而寺院是眼前实景,虚中有实,真景逼而神景生,诗人所见是阳光下金碧辉煌的寺庙,却想象它们是处于春天的风雨之中。这样诗人在想象中为景物抹上一层迷离的色彩,全诗既描写了晴光潋滟的春景图又想象了山色空朦的春雨图,明亮与迷朦对比,色彩丰富多变。而且用风雨与诗人所见不到的南朝相呼应,使之具有历史的沧桑感,进而在赞美江南美景的同时,流露出些许物是人非的历史感慨。(加点的文字引自语文课文第五册《中国艺术表现的虚与实》,课文的有关知识要熟知。)

  衬托(烘托或反衬)

  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

  反语,讽刺。

  2.遣词造句

  练字

  多用具体 名词入句——多种物象入句,言简意赅。语言跳跃,激发联想想象,含蓄美。

  句式(语法)

  对仗工整,整齐美

  运用不完全句(多是省谓语句),言简意赅,语言跳跃,激发联想想象,含蓄美。

  倒装句——为符合平仄韵律。

  有时也能强调某种情感或事物特征。(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先听见竹喧,看见莲动,而后才发现浣女归和渔舟下,表现发现的喜悦,制造悬念。)

  假设句,联想、想象丰富,或造成正反对举,强调某种情感。

  ㈢其他表现手法

  取材方法

  a)  以小见大【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例:风正一帆悬”——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表现了……的意境。

  b)  写梦幻——想象奇特,表现某种理想或追求。——浪漫主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的热烈追求。

  赋比兴

  赋(直陈其事,交代事件;铺写了……的场面;渲染了……的气氛)、比(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特征或生活画面)、兴(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物,渲染了……的气氛)。

 (七)注意语言和结构特点

  ㈠语音:

  平仄韵律、押韵,——造成音韵美、抑扬美、回环美。

  平声韵常见,平声开口韵——声音清亮高扬,表喜悦昂扬之情,仄声闭口韵韵声音短促表急促、紧张之情状。

  双声、叠韵、叠词,造成音韵美、抑扬美,或使声音响亮。或摹状声色行态,或强调某种情感。

  ㈡结构上:

  1. 起承转合――首句(或首联),奠定感情基调,引领全篇,或描绘背景画面;颔联与颈联叙事写景,颈联或转入抒情议论;末句(或尾联)抒情议论,或以景语作结,寓情于景,耐人寻味……

  2.结构跳跃.或如散文形散神聚——写景上放开,可时空交错,抒发的……情感是统一的。巧于构思,善于用事。或咏物寄托遥深,寄托了诗人……的思想或情感。

  ㈢语言表达手法:

  1. 叙述描写

  用第一人称写,便于表达感情,更加自然亲切,真实感人。

  描写顺序

   远-中-近;

   景-情;

   时空顺序;

   心理顺序,常表现为时空往复(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纸,却话巴山夜雨时,随着诗人的意识流动而表现为诗歌物象在空间上的往复:巴山-西窗-巴山此地-彼地-此地,造成回环往复之美);

   物-人-物,造成物我交融。

  观察、描写角度——指感觉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视觉观察角度(注意,此仅指视觉角度)——俯视、平视、仰视

  典型片断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烘托。

   正面描写:(注意虚实、动静结合的写法,色彩烘染的方法和修辞手法)

   描写特点:如

  描写逼真,叙事确切,丰满地表现形象。描绘出(开阔、雄浑、壮美、明丽、明朗、优美、祥和、民风淳厚、和谐、清隽、宁静、淡雅、质朴、冲淡、清远、惨淡、阴晦、凄美、悲壮、沉郁、苍凉、幽静、清幽……)的……(行旅图、行军图、春色图、离别场面、战争画面、渔家生活画面、农家生活画面、……)生活画面。——此情景交融的生活画面即意境。展示……精神世界【抒发(豪迈、坦荡、旷达、激动、喜悦、欣慰、愉悦、热爱大自然、挣脱……的束缚后的轻松愉快、闲适、欢乐、怡然(悠然)自得、爱国、忧国忧民、报国无门或壮志难酬的失望和悲愤、怀才不遇的感慨、悲苦、忧伤、无奈、哀伤、孤独、凄苦、惆怅、思念、失落、失意落魄而黯然神伤、不向世俗献媚、洁身自好……)的感情】,或抒写建功立业的抱负,表达对……的追求和向往,或对……的同情,或对……的不满。

  状物,浅切形象,言近旨远,发人深思。

  2.抒情

  直抒胸臆——热情奔放或富于激;,

  以曲笔抒写胸臆,即间接抒情——耐人寻味,富有情趣。

  3.少有直接议论,常用形象说理——“象教,不加评论,表现具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意蕴深刻。(宋诗更常用此法)

  把日常……的生活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结合,发人深醒。

  (详见喻理诗

  ㈣语言风格:

  平淡而有味 清新自然 质朴通俗(明浅如话) 俗语俚词入诗,通俗凝练 冷峻 镂金错采。自然流畅,不事雕琢 清丽 隽永……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相关文章
  • 文武教师招聘网(www.wenwu8.com) © 2012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长联系QQ:799752985 浙ICP备11036874号-1
  • Powered by 文武教师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