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17年的散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
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优秀散文作品有: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杨朔的《鸭绿江南北》等。
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散文作品有不少是知名的篇章。柳青的《王家斌》,沙汀的《卢家秀》,描绘了经过社会主义变革后的农村新气象。华山的《童话的时代》,臧克家的《毛主席向着黄河笑》、雷加的《三门峡截流记》,以浪漫的诗意笔触描绘我国人民根治黄河的气魄和理想。杨朔的《石油城》。李若冰的《在柴达木盆地》,萧乾的《万里赶羊》等作品,勾画出戈壁沙滩、内蒙古草原等祖国各地建设者勇敢跋涉的足迹,表现了各条战线上的情景。
魏钢焰反映纺织女工赵梦桃事迹的《红桃是怎样开的》,田流描写农民植棉能手吴吉昌事迹的《忠心耿耿》,陈广生等的《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穆青等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郭小川等赞美南京路上好八连永葆革命传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高尚风格》以及巴金的《-场挽救生命的战斗》,“中国青年报”记者的《为了六十-个阶级弟兄》,郁茹的《向秀丽》等作品反映着各条战线上的新事物、新人物、新思想、新风尚,着重表现我国人民战胜天灾人祸的无畏勇气、坚韧毅力、高尚情操和共产主义理想。
巴金(1904--2005),祖籍浙江嘉兴,中国现代文学家、翻译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他的代表作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散文集《随想录》。
魏巍(1920--2008),河南郑州人,当代作家。他著有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火凤凰》等。1978年,创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题材长篇小说《东方》,1983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他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影响。
刘白羽(1916-),北京市人,当代作家。其作品以散文为主,代表作有散文集《万炮震金门》、《红玛瑙集》、《长江三峡》等。
杨朔(1913--1968),山东蓬莱人,著名散文家。杨朔的散文以“诗化”为主旋律,其散文充满诗情画意,其中散文《雪浪华》、《香山红叶》、《荔枝蜜》等影响较大。
李若冰(1926--2005),陕西泾阳县人,当代散文家。他著有散文集《在勘探的道路上》、《柴达木手记》、《红色的道路》、《山-湖•草原》、《神泉日出》、《李若冰散文选》等。
(5)“山药蛋派”与“荷花淀派”
山药蛋派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个当代文学流派。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此流派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他们笔下的生活、人物不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拔高及理想化。而是朴素、厚实、真实可信。
山药蛋派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文学的传统,以叙述故事为主,人物情景的描写融化在故事叙述之中,结构顺当,层次分明,人物性格主要通过语言和行动来展示,语言朴素、凝练,作品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赵树理(1906--1970),山西沁水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赵树理的作品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如《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有-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
荷花淀派是以孙犁为代表的-个当代文学流派。此流派-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即白洋淀,这-流派得名,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荷花淀》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景当作背景,具有朴素、明丽、清新、柔美的风格。洋溢着诗情,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孙犁(1913--2002),河北安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荷花淀》、《芦花荡》,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三集),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等。《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部小说和散文合集。
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即诗歌型文体小说。2.“文化大革命”十年的文学
(1)文学作品的“三突出”
这-时期的文学创作都要突现阶级斗争这个“纲”。文学作品都要实行“三突出”,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造成了文学创作的公式化,导致了文学作品的机械化、单-化、僵硬化,严重扼杀了文学的创作和发展。
(2)八个“样板戏”
这-时期,文艺舞台上只能上演八个“样板戏”:京剧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乐《沙家浜》,之后又推出了现代京剧《龙江颂》、《平原作战》和《杜鹃山》。
(3)小说
这-时期,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小说是浩然的《金光大道》和黎汝清的《海岛女民兵》,这两部作品虽然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生活积累,但由于作者受时代的影响,其作品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极“左”的时代印记。
在极“左”政策的统治下,张扬描写爱国知识分子爱情小说的《第二次握手》以及张宝瑞描写国共两党隐蔽战线斗争的《-只绣花鞋》等却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
(4)天安门诗抄
1976年清明节期间,首都人民以革命大无畏的精神,冲破“四人帮”的重重禁令,写了成千上万的诗词。沉痛悼念周总理,愤怒声讨“四人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童怀周(集体)将这些张贴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或在天安门广场上朗诵过的诗歌选编成《天安门诗抄》,收入了600余篇诗文。
三、新时期文学
(一)伤痕小说
“伤痕小说”是粉碎“四人帮”以后最先出现的,以揭露、控诉“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造成人民深刻伤痕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发表了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小说通过描写两个表面上好坏分明,实质上都被极“左”思想扭曲而畸形的中学生形象,揭露和批判了极“左”思想对青少年的毒害,发出了“救救被坑害的孩子”的呼唤。
1978年8月,《文汇报》发表了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小说从母女感情亦即中国人注重的伦理情感人手,揭露了“文化大革命”给无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灵带来的累累伤痕。“伤痕文学”或“伤痕小说”便由此得来。
当时,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伤痕小说”的代表作有:李陀的《愿你听到这之歌》,陈国凯的《我该怎么办》,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等。
刘心武(1942-),四川成都人。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7年11月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发轫作,引起轰动,走上文坛。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卢新华(1954-),江苏如皋人。中学毕业后赴农村插队务农,1972年应征入伍,198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1978年24岁的复旦大学中文系-年级新生卢新华因发表《伤痕》而-举成名。
(二)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是针对“伤痕文学”而言的文学现象。它在创作上的-个重要特征是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般的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比之伤痕小说。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烈的理性色彩。
“反思文学”的代表作主要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古华的《芙蓉镇》,路遥的《人生》,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谌容的《人到中年》,王蒙的《布礼》和《蝴蝶》,张贤亮的《灵与肉》和《男人的-半是女人》,梁晓声的《这是-片神奇的土地》和《今夜有暴风雪》,方之的《内奸》,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等。
高晓声(1928--1999),江苏武进人,50年代开始创作。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帜。
梁晓声(1949-),祖籍山东荣成市,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年轮》、《浮城》等,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个红卫兵的自白》、《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片神奇的土地》、《父亲》,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获全国优秀小说奖。梁晓声的创作多以知青题材为主,有人称为“北大荒小说”,多描写北大荒的知青生活。
王蒙(1934-),祖籍河北沧州,当代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季节四部”(《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中篇小说《布礼》、《蝴蝶》等,有多部作品获奖,被译成英、俄、日等文字在国外出版。
古华(1942-),湖南嘉禾县人,现代小作家。古华的作品以描写湘地风情见长,主要有:长篇小说《山川呼啸》、《芙蓉镇》;中、短篇小说集《爬满青藤的木屋》、《金叶木莲》、《礼俗》、《姐姐寨》、《浮屠岭》、《贞女》等。
(三)改革小说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党的工作中心开始由原来的抓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与此相应,作家们纷纷将热情投注于沸腾的现实生活。天津作家蒋子龙率先推出了《乔厂长上任记》。这部作品不仅大胆地暴露了“十年浩劫”对我国工业战线造成的严重创伤以及积弊如山的现实,而且大胆暴露了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从而开了“改革文学”的先河。此后,-大批改革文学作品,如张锲的《改革者》,水运宪的《祸起萧墙》,柯云路的《新星》,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王润滋的《鲁班的子孙》,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和《浮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相继出现。
改革小说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
蒋子龙(1941-),河北沧县人,当代作家。1979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被视为开“改革文学”之先河,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
蒋子龙善于写工业题材,其作品题材重大,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著有长篇小说《蛇神》、《子午流星》,中篇小说《赤橙黄绿青蓝紫》、《阴错阳差》和《锅碗瓢盆交响曲》等,短篇小说《-个工厂秘书的日记》和《拜年》等。
张贤亮(1936-),江苏盱眙县人。1957年因在《延河》文学月刊上发表长诗《大风歌》而被列为“右”派。遂遭受劳教、管制、监禁达十几年,其间曾外逃流浪,讨饭度日。1979年平反后,重新执笔创作。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灵与肉》、《绿化树》等;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男人的-半是女人》、《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等。其中《灵与肉》(《牧马人》)、《浪漫的黑炮》(《黑炮事件》)等被搬上电影电视。
(四)“茅盾文学奖”及其获奖名单
1.“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新中国第-次设立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动我国文学繁荣而设立的,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文学奖项之-。
“茅盾文学奖”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将自己的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的,在中国文坛的影响较大。“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此奖规定每三年评选-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
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茅盾文学奖自1982年举办至今,共七届,34名作家的31部作品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