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外辅导是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之一。
2.德育的途径就是通过教学,做到教书育人。
3.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4.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教师为核心建立管理机制。
5.智育就是知识教育。
6.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
7.单独进行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效果最好。
8.技能是一种本能行为。
9.惩罚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措施,体罚作为一种惩罚措施也可适当运用。
10.常规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是绝对的,不可因人而异。
三、简答题
1.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
2.简述美育的基本任务。
3.简述课程设计的意义和基本要求。
4.简述促进知识概括的主要方法。
5.简述动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6.教科书编写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四、材料分析题
1.在一次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研讨会上,老师们纷纷发言。王老师说:“在我的课堂上,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很少发言,即使发言也只是按照书本的答案回答。”李老师说:“我们老师非常赞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不知道如何去做。”张老师说:“在学校里,考试是个指挥棒,如果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答题时答案五花八门,学生怎能通过考试?”
请根据创造力培养的有关知识逐一回答老师们所提出的困惑。
2.张小强怎么了?张小强不爱学习,他讨厌学习,甚至对学习恨之入骨。他为何如此讨厌上学?因为他考试总是不及格。物理不及格有他,数学考试他也不及格。而且,数学老师还甩着鲜艳的粗笔在他的试卷上批道:“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因为他想争第一,却又认为自己怎么也无法争到第一。说起从前,他也有过辉煌的学绩:小学连续三年三好学生,在市“希望杯”竞赛中获过二等奖,小学毕业被保送到初中。然而,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摸底测验,他只排在第21名。从此,张小强便丧失了自信心,连他最擅长的数学课也爱听不听,作业也马马虎虎地做……
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对上述案例进行解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答案解析】不断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并使其进一步地概括,从而向概念性动作映象转化。
2.C【答案解析】ABD三项属计划策略的内容。
3.A【答案解析】《礼记》中的《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书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有相当丰富的教育思想。可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4.D【答案解析】法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中央集权制的典型,美国和联邦德国都是实行教育分权管理的国家,英国和日本就是中央与地方共同合作制。
5.B【答案解析】通常人们认为美国人民主热情,英国人有绅士风度,法国人爱好浪漫等,这种现象称为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社会刻板印象。
6.C【答案解析】系统脱敏法,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对,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7.B【答案解析】学生通过尝试一错误,使某情境和某行为之间形成稳定的联系,这是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
8.C【答案解析】“警示”教育所产生的强化作用属于替代强化。
9.C【答案解析】廖世承是我国最早编写《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学者,他于l924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0.C【答案解析】专家型教师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学领域更高水平的推理和问题解决上,而不太注重细节的纠缠。 11.C【答案解析】教育要扩大规模和加快速度,必须有足够的人、财、物的投入,而这些只有在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后才能实现。
12.A【答案解析】环境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13.A【答案解析】任何一种政治经济制度的巩固、维持都需要有新的接班人,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的。
14.B【答案解析】论辩是苏格拉底的教学风格。
15.C【答案解析】通过对教育理论的了解可知,在教学的要求、内容上的“一刀切”严重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6.C【答案解析】让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17.C【答案解析】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承担教化任务的是教师,因此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18.B【答案解析】教学大纲不仅是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而且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19.A【答案解析】布鲁纳主张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获得知识。
20.C【答案解析】复式教学是两个以上年级内进行的,与学生多少无关,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多少,而且复式教学情景下,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只有C是正确的。
21.C【答案解析】《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22.B【答案解析】巴班斯基以总结“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而著称。
23.D【答案解析】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韵核心。
24.A【答案解析】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可知。
25.C【答案解析】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26.A【答案解析】桑代克是尝试一错误说的提出者。
27.B【答案解析】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在体验。包括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等。
28.A【答案解析】模象直观指的是通过对事物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29.C【答案解析】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缩减和编歌诀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30.A【答案解析】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二、辨析题
1.正确。答案解析:课外辅导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是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之一。
2.错误。答案解析:教学仅仅是德育的一个途径,德育还有许多途径。
3.错误。答案解析:夸美纽斯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莫斯。
4.错误。答案解析: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学生,所以应以学生为中心建立管理机制。
5.错误。答案解析:智育不等同于知识教育,知识教育只是智育的一个方面。
6.正确。答案解析: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可及时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点,从而在重复学习时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点的学习。
7.错误。答案解析:单独孤立地进行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有效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应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
8.错误。答案解析:技能是在后天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完善的,而不是通过遗传得来的。
9.错误。答案解析:惩罚不等于体罚,必须严格避免体罚。
10.错误。答案解析:二者是相对的,同样一种问题解决的方式,对甲可能属于常规性的,对乙可能就是创造性的。
三、简答题
1.(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2.(1)传递审美知识,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审美的情趣。(3)发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4)教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也不仅仅限于运用各种美去进行教育,更是指把一种精神渗透于整个教育教学中去,使教育的过程成为一种审美过程。
3.(1)产生新的课程方案。(2)对现有课程进行修改和重新组织。(3)合目的性。(4)合科学性。(5)合发展性。
4.有效地促进知识概括的主要方法有:(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概括的目的在于区分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抽取事物的本质要素,抛弃事物的非本质要素。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概括时,不仅要注意抽取本质的一面,也要注意抛弃非本质的一面。为此,必须配合使用概念或规则的正例和反例。
(2)提供变式。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的加工改造而完成,感性知识的获得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教学实际中,要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识,必须注意变式的正确运用。(3)科学地进行比较。概括过程即思维过程,也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因此,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以及本质与非本质的比较过程,对于知识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地概括。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地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尽量避免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记忆或背诵。
5.(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准确地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象,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一般来讲,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动觉训练,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清晰性,充分发挥动觉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6.(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一些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